周恩來銅雕像

周恩來(1898年3月5日-1976年1月8日),字翔宇,曾用名飛飛、伍豪、少山、冠生等,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,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、政治家、軍事家、外交家,中國共產黨、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。周恩來畢業于南開大學,早年留學日本、法國、德國、英國等地,回國后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、主任。曾參與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戰爭,并指揮長征,西安事變中,他代表中共中央與中國國民黨簽訂合約,共同對日作戰。自1949年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,1949年至1958年間兼任外交部部長。1952年7月12日,周恩來針對美國空軍F-86噴氣式戰斗機8架,侵襲中國東北部安東領空,殺死殺傷和平居民49人之事發表聲明,嚴重抗議美國飛機侵略中國領空挑釁行為。1974年6月1日,病情日益加重的周恩來作了第一次大手術,從此住在305醫院,直至1976年逝世。
周恩來同志始終虛懷若谷、戒驕戒躁,集中表現為他謙虛謹慎的精神。活到老,學到老,改造到老,一個人總是要讀書、讀書、再讀書,在讀書中體驗生活的樂趣,提高自己的情操。在學校里擺放周恩來雕塑,可以讓學生努力奮發向上,勤奮學習,為中華的崛起而讀書,為自己以后的人生而讀書。在其他場所擺放周恩來雕塑,可以讓路人、游人一睹我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的風采。看著周恩來雕塑,總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他那敏捷的機智和人格魅力,新中國的成立有他不懈的堅持與努力。
偉人雕塑是古今中外的各種人物像造出來的各種不同的形象,進而反映出社會生活的狀態,以及藝術家的審美感受與情感的展現。由于偉人雕塑起源于工藝美術,因此大部分的偉人雕塑作品擁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裝飾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