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銹鋼人物扭秧歌雕塑

扭秧歌,是我國北方漢族民間喜聞樂見、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,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。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,起源于農業生產勞動。每年春耕時,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,一起到田里插秧,一人敲起了大鼓,鼓聲一響,“群歌競作,彌日不絕”,稱之為“秧歌”。陜北地區“鬧秧歌”習俗由來已久,相傳北宋已有陜北秧歌舞,原為陽歌,“言時較陽,春歌以樂。”
不銹鋼人物雕塑是以古今中外的各種人物為造型的雕塑藝術,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、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、可觸的藝術人物形象。借以反映社會生活、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、審美情感、審美理想的藝術。
由于中國不銹鋼人物雕塑起源于工藝美術,因此大部分人物雕塑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實用性;注重人物面部刻畫,并對塑像加彩,塑繪結合,互相補充,使得作品具有和繪畫一樣的美感和欣賞價值;注重以形傳神,以凝練的人物雕塑語言,表現高度的意象美。江蘇的人物雕塑是最能顯示一個社會文化氣息的大眾藝術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