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藥王百歲神醫孫思邈
孫思邈是唐代北京華原人,在世活了一百多歲,行醫七十余年,是中國在醫藥學實踐上最長壽的一位醫藥學家,被尊稱為藥王孫天醫。有關孫思邈的傳奇故事很多,他除了是一位醫藥學家外也是一名修道高人。后周宣帝的時候,孫思邈以王室多變故的原因,隱居到太白山里去了。五十年后,唐太宗即位,曾召見他,感嘆于孫思邈容貌的年輕說:“看見你,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實在應當受到尊重,羨門、廣成等神仙確實不是虛傳。”欲授孫思邈以爵位,請留朝廷效力。但孫思邈“固辭不受”,說“臣謝恩。只是臣立志博集方藥,為民解疾救苦。不敢領此賜封。”太宗又厚賜黃金萬兩,孫思邈更歸家言謝絕。他這種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,深為唐太宗敬佩和喜愛,便依他的夙愿,讓他在京城住幾年后,任其到天下各地,暢通無阻地去采藥行醫。
孫思邈小時候天資過人,有“圣童”美譽,每天能誦讀一千多字,他在離家較遠的私塾土窯洞里上學,不僅在課堂上用心學習,還經常在家鄉的魚兒嶺一棵槐樹下讀書。通過刻苦用功,使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。加上他讀書又用功,于二十歲左右已博覽群書,通曉諸子百家,也喜歡讀佛經。不過因為他幼年體弱多病,又見村人因病受苦,耗盡家財,感觸很深,決定學醫。在青年時代便以文才出眾,救死扶傷,醫術高明,名氣遠揚。但他一生淡泊名利,隋唐兩朝三度授官,都被他拒絕,大部分時間住在山中,采藥治病,致力于醫學研究。從孫思邈的時代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,雖然滄桑變幻,他當年讀書的窯洞早已湮沒,但這棵“千年古槐”現在依然旺盛地生長在他的家鄉孫家原,成為歷史的見證。供游覽觀賞,留給世人不盡的緬懷和無限的遐思,激勵學子敬業奮斗。
孫思邈認為“人命至重,有貴千金”,反對醫生利用治病的方式謀取私利。他為了協助廣大的群眾,普及醫學知識,于是他四處行醫,為百姓醫治病痛,同時遍查歷代醫學典籍,結合自己臨床經驗,參照民間配方,于公元625年寫成了他的第一部醫學巨著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三十卷。到了公元681年,孫思邈先生以百歲高齡,又完成了第二部醫藥學著——千金翼方三十卷。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比翼齊飛,成為中醫學史上極有實用價值的醫學手冊。在他的醫學著作中,特別強調卓越的醫術,和崇高的醫德。